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巡礼15】公共管理学院:立足“三融合”模式,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作者:   时间:2024-10-24   点击数:

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教育部将于2024年10月对我校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各本科教育教学单位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系统总结提炼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定位、体系设计、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为进一步系统展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突出“严在地大,卓越引领”的质保理念。现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梳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供各单位学习交流。


一、学院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的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武汉地质学院社科部,2012年政法学院与资源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系合并组建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积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机制,积极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与学校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战略规划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拥有管、法两大学科门类,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应急管理、行政管理、法学、土地整治工程六个本科专业,管、工、法交叉融合发展。

学院目前在校学生培养规模223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48人、硕士研究生596人、博士研究生108人、非全日制MPA研究生527人、海外留学生60人,已形成了高质量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国际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来定位办学目标,以“培养秉持正确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政治思想、法治理念、管理知识和技能,具有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性思维、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秉持“天下为公,善治以管”的院训,坚持“追求卓越、以质图强”,遵循“人才立院、开放活院、实干兴院、创新强院”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卓越公管、开放公管、和谐公管、幸福公管”建设。

第二课堂建设与思政教育得到密切结合。院团委在2021年和2023年两次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委,16个团支部获评五四红旗团支部,4个团支部获评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本科学生团队演讲与辩论协会、法律协会多次获校级十佳社团称号。“南望铸安”团队获湖北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国际化视野不断开阔,学院坚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目前与世界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先后承办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第十七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2018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发展”国际会议等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学院师生年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议150余人次,邀请海内外专家来校交流50余人次。

二、学院工作开展情况

1.学院开展专业自评估

接到2023年“关于开展学校本科专业自评估第一阶段工作”的通知,我院积极响应并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圆满结束。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9年,王占岐教授所带领的“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团队”获批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信念,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教师和学术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以德育人、以文化人,通过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加强“三线联动”,保证“一线贯通”,把立德树人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日常,强化全过程育人。抓好课堂教学,把好立德树人第一关口。一是提出“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创新思维”三级联动的本科教学模式。

在学校和学院的直接领导下,目前已经成立2个教学团队、6个基层教学组织。近5年,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3项,出版教材4部,发表教学论文5篇,获批校级本科教改与教研项目12项。科研成果丰富,完成国家、省部级及地方委托研究课题400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近1亿元;发表SCI/SSCI/EI期刊论文50余篇;发表CS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600余篇。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育适合新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本专业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培训进修与交流活动,据统计,2019-2023年间,已实现专任教师100%参加培训进修与交流。

综合来看,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负责人在本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每学年教授一门以上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对本学科领域有深入了解。此外,近五年来发展成效显著,总体自评结果优秀,其中立德树人、专业师资力量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践平台建设、招生规模、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就业质量、毕业与升学、培养方案改革与落实以及教学改革成效等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

(2)法学专业:本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设计,持续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自199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30余年,在长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稳定的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开展说课、磨课、评课,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

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类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工作。立足本硕一体化培养组建的“模拟法庭比赛团队”连续多年参加全国环境模拟法庭大赛,2022年获得“一等奖”。

全体老师完成了2021年教育部组织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部课程培训、2022年教育部组织的教师线上培训课程。自2020年到2023年,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内培训、学术交流与挂职占本专业教师总数比例为100%。实的法学理论基础、高效的法律实践能力和卓越的职业素养的本科优秀人才。作为湖北省一流专业,我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平均通过率稳定在50%左右,本科人才达到职业标准比例高。法学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上表现出色,年均获奖人数达到12人,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本专业在学校和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学资源、完善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多次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一流本科专业申报、建设、教育教学创新等研讨会,邀请国内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家对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探索本专业如何更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突破现有专业师资队伍、平台建设,使办学国际化水平等成绩再上新的台阶。近四年,分别前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经验与培养模式调研与交流,持续完善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其次是推进“产学研赛”相结合,建设多要素协同课程实践平台。2019年省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9年首届湖北省高校集体模拟谈判大赛优秀谈判员一等奖、“劳方”二等奖、2021年湖北省工匠杯——首届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大赛40强(个人)等奖项。并且本专业历来重视科教融合,努力用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力求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到学科发展前沿,接触到最新的知识,接触到管理实践,较好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对照学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本专业综合自评为B,在6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情况为2A+A-+2B+1B-。积极落实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等相 关政策文件,充分调动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个人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合力;能够落实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等相 关政策文件,调动学院、基层教学 组织和教师个人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合力,在教育教 学中体现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有效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

(4)行政管理专业:本专业重视理论专业课备课、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课后作业、考试考查等教学环节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规范课堂教学,严格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规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验教学、综合教学、阶段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指导;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类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等;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工作。并且6位教授全部为本科生授课;专业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优秀,全部教师的综合得分都是90分以上;在教务处公布的年度教学质量评价中,本专业李世祥老师2020-2022连续三年在学校教学评价中位居学院排名前10%,罗辉老师、黄砺老师2022年在学校教学评价中位于学院排名前10%;刘中兰老师2021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成效突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依托学校地学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中的资源环境领域政府管理特色,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增设了体现地大特色的课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重视数字治理能力的培养,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综上,对照学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本专业综合自评为A-,在6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情况为4A+2A-。对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有精准的把握,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持续地积极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影响力;专任教师数量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教师梯队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和实验平台,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重视对外交流工作,多次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师生们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2.全院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依据学校印发的《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我院全面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要求学院各专业全员参与本年度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并制定了学院工作方案以及多轮自查自纠,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来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实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核心地位。对照学校目标使命和战略部署,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评估为手段,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

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五通融合”立德树人体系,深入推进“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落实“以本为本”理念,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促进本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为此,学院成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系主任、专业建设负责人、教学督导、教育教学人员等组成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组,负责总体布置、指导、推进实施本学院审核评估工作的落实;和六个工作专班,分别负责五个自评报告的撰写、支撑材料的统筹提供与整理及具体评估工作的保障。

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完成工作,我院进行了周密详细的安排。2024年3月4日,学院召开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会议,明确年度评估工作任务和目标,各系成立自评估工作专班至学院本科教学秘书汇总。4月29日,学院召开本科教学自评估工作布置会,成立迎评工作组织机构;四个专业开展自评估报告的分析完善工作,自评报告分析与支撑材料收集整理是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任务,明确时间要求;各专业提交工作任务分解与进度表至学院本科教学秘书汇总;本科教学秘书建立迎评工作台账。5月20日,自评估报告统筹专班按照审核评估第一类评估指标体系撰写完成《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自评报告》并经学院评估工作组审核后提交学校本科生院;并且各专业针对估报告自评结果完成分析并提交系统支撑材料。6月30日,各专业工作专班提交自评估报告分析稿和支撑材料至学院评估工作组评审并反馈进一步完善意见,各专业工作专班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自评估报告和支撑材料。7月30日,各专业提交自评报告、分析报告和支撑材料经学院评估工作组审议通过后提交学院党政联席会审议。在9月到12月,积极配合教育部专家组完成评估工作。

为进一部落实我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工作,2024年9月12日下午学院对评估相关材料展开了新一轮的检查工作。公共管理学院教学院长、法学系学科负责人才惠莲教授、校督导、院督导、各系教学副主任、教学秘书参加了本次检查工作。参加本次检查重点检查教学档案,即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基础材料,包括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践等过程性与终结性材料等。材料的审阅对课程试卷及其教学大纲和试卷分析报告、毕业论文(设计)的文档,检查工作组成员通过交叉检查以及抽样检查的方式进行。本次检查工作各系对材料的整理工作进行了一步的整改。经过学院新一轮的检查工作,吕院长再次强调了学院教学档案的整理工作应当把梳理工作做到常态化,在提交档案归档前就要严格按文件执行到位,审核人要本着对专业和学科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落实工作到位。

为了此次迎评工作的有序开展,我院要求各系、各专业负责人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悟透吃透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针对评价指标分解任务,建立工作台账,收集数据与支撑材料,进行梳理和总结。各位任课教师负责整理近五年所授教学课程的相关材料和档案,支撑评估工作。所有教师参与配合开展工作。

三、审核评估评建改工作开展情况

2024年7月3日下午,余敬教授带领学校专项检查第六工作组莅临学院检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开展情况。学院党委书记张宽裕、副院长吕凌燕及学院相关人员参加检查会(如图1)。学院副院长吕凌燕向工作组汇报学院迎评自评自建工作开展情况。工作组对学院自评报告、毕业论文、试卷、基层教学组织活动记录、听课记录、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习实践材料、会议记录、规章制度等文件(资料)进行查阅,逐一反馈意见建议,并对下一步改进迎评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学院党委书记张宽裕代表学院感谢工作组对学院迎评工作的检查指导,学院将认真按照工作组反馈的意见,立即部署整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各项迎评工作。

2024年7月4日上午,我院召开了由院长、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教学院长、院督导、和才惠莲、王占岐两位老师参加的2024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遴选会议,先由各项目负责人做10分钟的汇报,再由评审专家提问并作出修改意见。

2024年7月10日下午,我院进行了由院长、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教学院长、院督导、各系主任、各系教学副主任、各年级辅导员参加的迎评工作推进会议,总结学校审核评估检查结果并布置2024年7月-8月教学迎评任务。

为进一步落实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第三次推进会要求,8月26日公共管理学院分别召开了线上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反馈会和工作推进会(如图2)。会议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吕凌燕主持,校督导常荆沙,院督导张吉军、曾伟、周学武,法学系专业负责人才惠莲、各系主任、本科教学副主任、系教学秘书、教务员参加。教学各项任务负责人汇报了学院搬家完成后,教学档案资料的规整情况,学校和学院督导对各项评估任务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进行了解析。会议明确了学院下一步迎评工作的机制、时间节点及各项任务清单的负责人、督导人,并建立责任到人的教学管理的约谈措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全面对接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求。我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立足本轮评估工作,找短板、提亮点、凝特色、促完善,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一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目标。

四、我院本科特色教育举措

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学院发挥管理学、法学跨学科优势,组建省级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教学团队;发挥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及政策科研优势,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等精品课程;发挥地学和公共管理学科特色,加强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三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基础,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是关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根本。“三融合”模式的构建需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学院近年来立足“三融合”模式积极开展各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持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在总结梳理学务指导的经验基础上,深入查找不足,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改革完善路径。通过学生与本科导师“双向选择”机制,使每位本科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四年本科学习阶段都有专业老师负责对接指导,本科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创新创业、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学科融合,优化学科布局

学院按照“强化、拓展、提升”的学科布局总体思路,设4个系(公共行政系、土地资源管理系、法学系和应急管理系),现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法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和应急管理6个本科专业,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学院大力强化学科交叉,依托学校地学专业特色,构建了符合学校特色优势、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学位点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充分体现学校的地学优势和工科特色,利用技术手段服务支撑国家战略需求。依托3S技术,重视自然资源技术应用,强化土地信息学、土地利用规划、遥感概论等信息技术类课程,着力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适应信息化、精细化管理需要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对接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等国家战略,注重培养学生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学校地学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中的资源环境领域政府管理特色。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增设了体现地大特色的课程,如《自然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数据统计与分析》等课程。教师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需求,深耕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体制改革与政策,关注公共组织的运行与发展和微观的个体行为与决策,加强资源环境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法学专业:立足我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立足专业方向,围绕学校和学院特色学科推进“学科融合”建设,强化资源环境法的土地与矿产资源法治特色人才培养,为资源环境行业型法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如新开《土地法》、《矿产资源法》、《自然资源管理》等课程,并通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体现和落实特色。专业教师根据国家法治需求,深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治领域的科学研究,近五年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市社科基金项目及各类横向课题项目都呈现出聚焦我国资源环境法治的特征。

3.科教融合,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

教学是学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实践是检验教学、科研成果的标准,三者统一于教师教学、学生求学、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是指在教学中融入科研训练,在科研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院坚持科教融合,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制定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完善科研资源和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设备等;推进科研育人,促进资源统筹、平台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采用教学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探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为大一入学新生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辅以1-2名高年级研究生,使本科生能较早地了解专业、热爱专业;鼓励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根据导师的指导和自身兴趣,开展自主性、创新性研究,包括申报科研立项、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参加国际国内专业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大赛等;学院和土地资源管理系拨款专项资金,用于每年资助部分学生自主申报研究课题;对于在学院、学校科技论文报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其更系统的导师指导、更充分的使用经费以及更自主的发展空间,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本科生科研立项、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推进专业兴趣交叉小组建设、参与“公共管理讲坛”学术讲座、参与“信调大赛”与“科技论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训练。

法学专业:始终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发挥指导老师的积极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力争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4.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合作育人样本

学院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对接,提升创新性人才培养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立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积极发展混合式教学,提升教学成效。倡导教学团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挖掘、利用在线教育的资源与平台,打造省级一流混合式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提升专业培养效果;以秭归教学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教学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类课程,如《公共管理决策仿真训练》《模拟两会及听证会训练》《模拟新闻发言人训练》;加大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在省内建设秭归产学研基地、巴东教学研究基地、洪山区政府等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和其他教学科研实验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法学专业:打造系统化和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育人成效显著:(1)增设法律实践课程模块:“导论课—主干课—特色课—实务课”构建四位一体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2)打造双师课堂:将实务部门专家引入课堂,将学生带向实践基地,进行互动式、参与式教学;(3)提升专业数字信息化:开设数据法学课程,围绕“人工智能+法律”人才培养,开展模拟法庭与法律诊所“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平台升级改造,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专业教学与模拟实践;(4)强化法学实践一体化:实践环节,利用数字平台(裁判文书网、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联网自然资源部执法数据库)校内依托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实施智能化教学;校外建立稳定长期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行政执法虚拟实践、裁判案例研习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依据“努力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政治思想、法治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技能,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使命和学科、专业特色,结合学院学生的兴趣,我院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这一特色教育课程,将思政教育从传统的课堂教室延伸到校园之外,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在学院公众号上进行宣传,在展示每次实践课程的同时向其他学生增长见闻。以下为三次实践案例:

(1)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把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的关键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农聚生辉”社会实践团队前后于7月17日,8月8日启程前往湖北省巴东县巫峡口村、河南省新郑市李庄村调研多日,展开实地访谈工作。


(2)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区域性创新成效,向新时代更高水平耕地保护进发,8月8日至8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长江生态智护者”团队前往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毛家港镇,开展主题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现状、困境与优化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

(3)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清”出“渔”蓝团队,于2024年盛夏8月19日至22日,踏浪前行至宜昌江畔,启动“渔民生计转型与法律保障调研计划”实践调研篇章,旨在探索渔民转型之路,织就法律保障之网,为长江生态的永续与民生的福祉,添上一抹智慧与力量的亮色。此行,不仅是对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情献礼,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的坚定践行。

五、本科教育教学成效

最后,近年来,各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管理获得B+,在143所参评学校中进入前20%行列。2022年,第五轮学科评估,稳中向好。法学专业2018年入选荆楚卓越协同育人计划;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于2022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且法学专业连续四年转入人数远远大于转出人数,广受学生热爱与欢迎。并且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教学研究和教材编著成果丰硕。学院目前建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近5年公开出版教材13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7项,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

积极推进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主持各类科研项目440余项,学院师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80余篇,多次获得自然资源部、教育部、民政部、湖北省政府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例如,我院唐健教授著作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图11);土地资源管理系教师向敬伟获得2023年第14届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应急系教师李世祥获得2024年底四届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先后获得12项国家级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其中,多支由本科生参与的竞赛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湖北省赛金奖)、全国大学生不动产估价技能大赛(2024全国一等奖)、全国资源环境法模拟法庭大赛(2022全国一等奖)斩获佳绩。此外,我院学子两项作品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均荣获一等奖(如图12);我院学子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两项特等奖(图13);我院碳宝环境团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湖北省赛金奖(如图14);2022年优秀毕业论文达到9篇、2023年优秀毕业论文达到12篇等等。优秀学生、优秀校友不断涌现,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2015级校友郑思维/黄雅琼组合多次在奥运比赛中获得金牌,优秀校友代表黄文娟、唐小平2022年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最受欢迎的公务员称号。



463C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本科生院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