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教育部将于2024年10月对我校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各本科教育教学单位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系统总结提炼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定位、体系设计、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为进一步系统展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突出“严在地大,卓越引领”的质保理念。现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梳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供各单位学习交流。
我校在建校之初20世纪50年代就组建了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1961年学校开设海洋地质、海洋勘探2个本科专业,是国内最早发展海洋地质学科的高校之一;20世纪80年代郝诒纯院士、李思田教授等带领研究团队在西沙海槽和冲绳海槽、莺歌海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开展微体古生物和沉积学、含油气盆地及海洋油气勘探及相关科学研究,1999年4月成立海洋地学中心。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完善地球系统科学学科体系,21世纪以来,学校大力加强海洋科学学科建设,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首批联合共建的17所涉海院校之一。2001年获得海洋地质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海洋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海洋地质博士学科授予权、2003年10月开设“海洋科学”本科专业并成立海洋科学与工程系、2007年获得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得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构建了海洋科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按照“强特色、入主流”的学科建设思路,海洋科学学科以海洋地质与资源为特色,大力发展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生态环境,拓展海洋矿产、海底灾害、物理海洋等学科增长点的学科建设布局,2009年第二轮学科评估排名第4,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第5,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B(并列第5);2023年第五轮学科评估获评B+。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以及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8项等100余项科研项目,年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学校前茅,7人次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南北极科学考察、珠峰高程测量等工作。学校与中海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10余项。
为进一步加强海洋科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学校于2016年8月组建成立海洋学院,2019年获批海洋地质资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22年注册成立临海科研基地——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学院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9人。2018年增设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海洋科学专业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实行海洋科学类招生、每年招生90人,构建了在海洋科学一级学科下,理(海洋科学)、工(海洋工程与技术)结合的本科专业建设格局。学院坚持“本研贯通、小班教学、科研强基、菁英培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培养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本科生升学率连年超过70%,毕业生在海洋强国事业中建功立业,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2016年海洋学院成立
党建护航 凝心聚力谋发展
学院成立以来,不断健全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班子成员带领全院师生员工,不断开拓进取,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学术卓越为核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海洋科学系教工党支部连续3年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陈刚教授获评2020年湖北省“荆楚好老师”、2022年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党管人才,推进“人才立院、人才强院”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持续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近年来,学院全职引进教师29人,现有国家级人才2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2人。学院共有30人入选“地大学者”各层次人才,其中学科杰出人才1人,学科领军人才2人,学科骨干人才2人,学科首席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地大百人”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青年优秀人才18人,初步形成了涵盖海洋科学各学科方向的人才梯队。全部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1年以上访学经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
海洋科学系教职工党支部野外集体备课
追求卓越 立德树人显成效
学院以“双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一流本科行动计划”为遵循,在持续加强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同时,成立海洋工程与技术系,2018年增设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2019年海洋科学专业首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适应行业变革、科技变革和社会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2021年实行海洋科学类大类招生。
学院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研讨,制定《教学评价实施细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由解习农教授领衔的《海洋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17年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依托地学优势的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18年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海洋地质与资源教学团队获评2019年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姜涛教授参与的《高水平团队引领资源类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荣获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承了注重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成功探索了内陆办海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现有的秦皇岛、周口店、秭归实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北戴河野外教学实习路线与内容,新建了舟山长江口联合海上实习和海口实习实践基地,并实施“一流本科”海外实习实践计划,2023-2024连续两年开展了波罗的海海岸带实习,学生国际访学资助比例达25%。
学校与波兰什切青大学签署交换生协议
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要求,围绕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全面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学院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搬进课堂、写进教材、装进头脑。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了4期25人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学院坚持“严”字当头,以日常教育管理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重点,通过完善学院导师制,“海洋之星”学生论坛、“海洋人物”推选、“新老生交流会”“海洋文化节”等工作和具体活动,构建以增强学习动力为核心的乐学体系,创设以学习帮扶为核心的辅学体系,探索以学习习惯养成为核心的督学体系,布局以教学相长为核心的导学体系,树立严谨的学院院风。
2024年李建威校长与秭归实习学生亲切交流
学院组织师生午餐会和下午茶,邀请学院领导和资深教授等与青年学生交流谈心,现已开展20余期,参与学生达40%。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青年周周谈”“海洋人物”“奇趣海洋”等专栏,引导学生关注海洋事业发展;开发了导师制系统,老师出题、学生揭榜,以科技项目为牵引,把导师制落到实处,实现了科教融合全覆盖。
锐意进取 求实创新促科研
海洋地质资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21年学术年会
学院根据海洋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实际需求,主动整合校内海洋学术资源,汇聚海洋研究力量,2020年1月获批海洋地质资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学院在省部级科研平台上的重大突破,并于2021年度湖北省实验室评估中获评优秀。
2022年6月,学校与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签署协议,共建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设立海洋微藻种质中心等涉海科研平台,获批海洋探测与沉积过程虚拟仿真项目,充实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教学内容。各实验平台的搭建,在促进学院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更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海洋学院全体教师正已饱满的热情奋战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们坚持立德树人,在中国近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北极等深地深海领域践行者海洋地学人才培养的使命和担当,用行动践行 着“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地大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