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巡礼03】环境学院:以跨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新工科建设

作者:   时间:2024-10-17   点击数:

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教育部将于2024年10月对我校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各本科教育教学单位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系统总结提炼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定位、体系设计、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为进一步系统展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突出“严在地大,卓越引领”的质保理念。现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梳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供各单位学习交流。


一、学院概况

环境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1952年成立的水文地质教研室以及1975年武汉地质学院建立的古生物教研室现代生物学教学组。

以跨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新工科建设。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全球生态/环境领域ESI前1‰)和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水文地质学博士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方向)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生物科学和大气科学硕士点,形成了覆盖水、地、气、生、环的大环境学科生态系统;拥有环境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科学、大气科学五个本科专业。2018年开始实施环境地球科学类跨学科人才培养,以地球科学和环境学科群交叉融通推进新工科建设。

以海内外优秀师资推进研究型学院建设。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9人,教授53人、副教授69人,博士生导师65人,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各类国家级人才20人,主要担任专业负责人和基层教学组织核心骨干。学院教师博士率99.3%,有国外访学经历的95%。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58人、本科平均生师比6.83。

以立体实践实训平台推进产教研融合育人。构建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科研基地”三维立体的教学研究平台,主要依托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地下水与健康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修复创新技术工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国家气象局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联合研究中心、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及北戴河、周口店、秭归和巴东野外实习基地;与山西省政府,广东、陕西、甘肃、湖南、山西、河南、贵州等省地矿部门及中科院7个科研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三峡集团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企业生产实习。

学院2017年入选湖北高校试点改革学院,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2019年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1年学院党委“注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入选2019--2020年度湖北省十大党建案例(湖北高校唯一),2022年学院“张国旗班”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二、审核评估评建改工作开展情况

学院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对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成立工作组,明确专班人员职责

学院成立审核评估工作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组织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全体教师参与自评和迎评工作。制定了《环境学院专业审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审核评估各项工作职责与分工,合理分解落实各项评建指标,加强自评工作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协同推进自评工作有序开展。

线上线下会议召开审核评估工作会

2.加强宣传,推动全员参与

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动员、组织学习和通知通报。通过学院日常教学会议、党政联席会等会议传达审核评估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通过教师工作群、教学办公群、基层教学组织联系群等工作群组,及时发布审核评估工作培训会和专题网站等学习通知和工作提醒;组织召开审核评估工作院内启动会和工作布置会。及时与校级部门反馈,认真开展交流学习工作,加强对专项工作组的指导培训,落实全院教师参与评估的工作要求。

3.落实工作要求,推进评估实施

按照学习、自评建设、预评与完善、全面迎接、专家评估和整体提高六个阶段开展审核评估工作,针对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进行认真梳理,明确责任分工和实施做法,全面自评自建。以本次审核评估为契机,学院在自评过程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总结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成效。

组织各系室开展教学资料自查

三、本科教育教学特色与改革成效

1.质量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教育教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和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理念,落实专业认证理念和工作要求,强化制度建设、监督评价反馈机制、资源保障等方面支撑本科教育教学和质量保障,以高水平的党建引领高质量教育教学,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环境学院教育教学质保思路图

2.党建与思政引领高质量教育教学

(1)“1+6”党建育人载体和美丽中国“4+N”课程思政体系:开发了院刊、院歌、发展报告、实习风采展、张国旗画册、服务手册、名信片“1+6”党建思政资政育人载体。2019年,学院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构建美丽中国“4+N”课程思政体系。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编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选》《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生态文明思想选读》《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政策法规读本》《环境地球科学类专业导读》四部思政教材,启动130余门专业课程思政教案编写与教学。

环境学院党建思政育人载体

(2)水土气生大环境学科群一体化育人体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先后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环境学科持续保持全球生态/环境领域ESI的前1‰;水利工程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0%。

环境地质课程群基层教学组织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地下水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卓越教师团队。建成四门国家一流课程,以及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精品MOOC课程。

(3)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格局和体制机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邀请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进入基层教学组织参与教学活动;第二批新工科建设项目“长江中游环境地学产业学院实践与示范”以优秀结题。

(4)“红专能优”的育人目标与教育教学理论:基于“红专能优”教育理念的一批创新性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得到学界认可并公开出版发表。

(5)人才培养紧密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约10%的毕业生投身到中西部、贫苦地区、基层工作岗位,为美丽中国、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3.跨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

(1)水土气生大环境学科群三全育人模式:将“三全育人”细化并融入学院教育教学体系,围绕“六红、六专、六能、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目标),统筹推资政育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和保障体系(四工程),形成大环境学科群三全育人模式(一模式)。

(2)跨学科专业育人工程: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大环境学科群专业体系,开展差异化的特色班型建设,如水资源与环境实验班、环境工程菁英班、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大气科学菁英班、生物科学菁英班以及地下水与环境“中加合作办学国际班”。

(3)环境地球科学跨学科课程建设:以大类平台课和专业课建设跨学科课程,如环境地球科学导论等;强化课程教学创新,包括教学手段创新(数智化改造)和教学资源创新(新的科研成果、工程实践案例)。四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4)四维课堂协同育人工程:教学第一课堂、群团组织与创新创业活动第二课堂、实习实践第三课堂(野外实习、企业实习、海外实习)和网络教育第四课协同育人。近三年,学院本科生成功申请大创项目49项,在互联网+、全国水利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包括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获金奖,“挑战杯”全国金奖,连续三年(2021-2023)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获全国银奖。

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国际和国家级奖励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本科生院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