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巡礼01】地球科学学院:奋楫建设一流育人育才基地

作者:   时间:2024-10-16   点击数:

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教育部将于2024年10月对我校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各本科教育教学单位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系统总结提炼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定位、体系设计、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相关工作。为进一步系统展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突出“严在地大,卓越引领”的质保理念。现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梳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供各单位学习交流。

七秩峥嵘创一流,实干笃行勇担当。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在1952年11月成立的矿产地质及勘探系。1995年,原地质系、地球化学系、地质力学教研室等合并组建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学院”)。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如袁复礼、张席禔、王炳璋教授,冯景兰、尹赞勋、王嘉荫、张炳熹、王鸿祯、杨遵仪、袁见齐、池际尚、郝诒纯、马杏垣、刘宝珺、丁国瑜、杨起、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张本仁、金振民、莫宣学、高山、谢树成等院士在此任教,为地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9人,其中教授59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5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其它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2人次,学院现设有地球物质科学系、地球化学系、地球生物学系、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系、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系,以及行星科学研究所、全球大地构造中心、固体地球科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和研究单位。经过70年的办学积淀与传承,地学院在办学中追求卓越,为探求地球与行星科学奥秘,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地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地。

殷鸿福院士

金振民院士

谢树成院士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研究范式及社会需求发生重大变革,与时俱进,构建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面向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趋势和新时期国家对地学人才的需求,学院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扎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汇聚地球系统科学全校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进学科协同交叉育人,为新时期地学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学院践行“以本为本”,赓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献身地学、勇攀高峰”的地学摇篮精神,依托地质学学术高地,针对研究型院校如何将科研优势全面转化为育人优势、解决科研教学良性互馈的育人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与实践,打造了以“团队制、导师制、评估制”“三制”为核心的教师教学投入保障机制,打通了“国家级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科研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渠道”“三通”为核心的多维度育人平台,推动了以“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元化”“三化”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革新。进一步筑牢了师德师风根基,夯实了地质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高地。学院追求科研、教学双卓越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科研、教学相融共促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事例被广泛报道,形成高校践行“以本为本”的示范效应,为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了学院治理模式。探索“三制三通三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

学院践行以学术高地支撑地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三制三通三化”模式,打造了学科特色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1.“三制”举措优化教学组织形态,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团队制”:融合科研、教学团队,成立9个专业主干课教学团队、3个野外实践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研讨、集体听课备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组织全国教学研修班等活动,实现教员的传-帮-带,带动一流专业建设;鼓励高层次人才、资深教授投身本科教育教学,促进其成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青年教师培养的主力军,并在与学生的全面接触中获得更多优质生源和创新原动力。“地球化学系”、“地球物质科学系”、“构造地质学课程组”“古生物地史学课程组”先后荣获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秭归本科地质实践教学团队”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打造了包括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最美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在内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追求科研教学双卓越的学院文化。

矿物岩石学国家教学团队(2010年获批)

地地球化学国家教学团队(2009年获批)

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2008年获批)

“地质学” 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获批)

“导师制”:为了充分发挥学院优质师资的品格和学术引导作用,使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建立良好的教育机制,依托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师资,实行学生全员“导师制”;举办“名师面对面”、“赛恩师˙Science”、“茶语话青春”等科技领航活动。

“评估制”:保障教学优先,建立最低学时保障制;建立教学贡献力、学术影响力、服务奉献力绩效评估制,保障各类人才100%上讲台、带实习,追求教学科研双卓越。以教学成果奖申报、教学项目立项、教学竞赛、教学论文、珠峰论坛等为抓手,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2.“三通”举措融合科研、教学资源,打造高水平育人大平台

打通国家级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保障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双向流动;开设“科研素质训练”必修课,实施“高徒计划”“李四光计划”,支持本科生到科研平台开展创新实践。

打通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鼓励在三大实习基地开展高水平科研,获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发表56篇科研论文,提升教学水平;将野外科研基地转化为育人基地,开辟经典地质教学路线及野外教学实习点,强化实践能力。

打通科研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渠道:组建全英文教学团队,开设地球科学国际菁英班;升级国外经典地质考察路线,资助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3条国际路线,提高学生国际化科研能力;利用海外科研合作关系和学校“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资助学生到MIT、Yale等名校开展海外游学。通过建立教学科研融通机制以及教学和科研平台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与育人资源的共享,形成了以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3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10余条国内外经典地质路线和120多个教师科研基地为主的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大平台”,共同支撑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立学院拔尖人才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项目,促进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研究。学生的学术志趣日趋坚定浓厚,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不断涌现。(地球科学学院供稿)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 388号

邮编:430074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本科生院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